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祝北昆,65岁生日快乐!

在艺术中徜徉的 北京大学 2022-07-19

一百多年来

昆曲这一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兰花"

深深扎根于北大的艺术沃土中

发荣滋长,蔓蔓日茂


作为长江以北唯一的昆剧院团

北昆与北大相交有年

一同为昆曲艺术的传承发展

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更结下了旷世情谊


台上水袖翻飞,云舒霞卷

园中弦歌不绝,余韵袅袅

观剧、听曲、拍曲

早已成为许多北大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今天是北方昆曲剧院建院65周年北大祝北昆,生日快乐! 文末还有互动赠礼哦!

1957年6月22日,陈毅副总理在北方昆曲剧院建院大会上

建院招待晚会演出结束后,周恩来总理慰问演员。前排左起:韩世昌、梅兰芳、白云生、周恩来

北方昆曲与北京大学

文|陈均

北方昆曲剧院是晚明以来北京昆曲艺术的主要继承实体,也是长江以北唯一的昆剧院团。

北方昆曲剧院成立于1957年6月22日,由周恩来总理签署院长任命书,由陈毅副总理亲自宣布剧院成立。然而,北方昆曲与北京大学的渊源,却可以追溯至105年前,也就是1917年。


年谊世好,传承复兴得沃土


荣庆社的演出、北京大学师生的支持、梅兰芳杨小楼等名伶演昆曲推波助澜,形成了合力。可以说,三者携手实现了昆曲自清末衰落以来的第一次复兴。



1917年,北方昆曲剧院的前身荣庆社从京郊高阳进入北京,获得喜好昆曲的文人的欢迎,拥有了一个虽小众但颇具影响力的赞助者与爱好者圈子。其中,北京大学师生是一股重要的力量。史料及俾闻颇多,以下聊举几例:

蔡元培的“宁捧昆,勿捧坤”

北大校长蔡元培去荣庆社演剧的天乐园看戏,在二楼就座,听到楼下喝彩声,有人云:座下皆高足。蔡校长答道:“宁捧昆,勿捧坤。”昆即昆曲,坤乃坤角,指彼时坤角初起,达官富商大捧坤角,报端常有八卦,为社会不良风气。此则轶事屡屡被引用,成为北大师生支持昆曲的典型事例。

韩世昌成名

昆曲大王韩世昌随荣庆社进京演出时,尚不知名,按戏班规矩,演戏的时间往往排在前面。但是北大有一些高阳籍的学生,专门看韩世昌。因下课后才能看戏,往往错过韩世昌演戏,于是向戏班提出要求,韩世昌的戏码随之码后。后来终于排到了“大轴”,韩世昌渐渐确立了主演的位置。

韩世昌拜吴梅为师并学戏

时有北大韩党六君子,为韩世昌编辑花谱,宣传推介韩世昌及昆曲。在北大学生的牵线下,韩世昌拜北大教授吴梅为师。经过学习,韩世昌不仅丰富了剧目,纠正了字音,更得以正名。后来韩世昌被称作“昆曲大王”,成为民国时期最具盛名的昆曲艺人。韩世昌在其回忆录里,忆学戏之辛苦犹栩栩也。

昆曲大王韩世昌

在吴梅离开北京前夕,韩世昌委托友人从吴梅处抄写的《桃花扇·寄扇》曲谱,封面钤有韩世昌印

在北大学生张厚载的观剧日记里,就曾记有多次观看韩世昌及昆弋演剧的情景。张厚载以彼时北京的“昆曲热”为文艺复兴。

这是一次持续五年的短暂的昆曲复兴,荣庆社的演出、北京大学师生的支持、梅兰芳杨小楼等名伶演昆曲推波助澜,形成了合力。可以说,三者携手实现了昆曲自清末衰落以来的第一次复兴。

《歌舞春秋》张豂子(张厚载)著广益书局 1951年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北京大学校内的昆曲社团仍然弦歌不辍。譬如,1939年成立的艺文研究会昆曲组,聘请曲家许雨香(许家皆唱昆曲,其子许宝騄任教北大)教授曲唱,王益友、韩世昌等北昆艺人也被延请入校,教授昆曲身段。

北京大学文学院艺文研究会昆曲组,社员有俞平伯、俞允麟(俞琳)、李啸仓、张琦翔等

当王益友去世时,北大爱好昆曲的同学“搭桌”唱戏,募款为王益友办理后事。在这一时期,因为社会动荡,战争、灾害频繁,尤其是1939年,天津发生大水灾,多位北昆老艺人病逝,戏班散班。此时昆曲衰微至极,北大师生与北昆艺人之间的昆曲传习活动,无疑是昆曲传承的星星之火。

《林冲夜奔》王益友饰林冲

曾向韩世昌学习的北京大学学生丛秀荃手抄曲谱之一页

彼时受教于王益友、韩世昌的北大学生里,出现了不少潜心戏曲艺术、取得丰硕成果的学者,譬如在上海戏剧学院任教的陈古虞、撰写《中国戏曲发展史》的李啸仓、为韩世昌整理回忆录的张琦翔等。更值得一说的是,曾担任文化部官员的俞琳,在1986年组织全国范围的昆曲训练班,实现了一百多折昆曲剧目的传承。在昆曲被忽视的惨淡岁月里,为昆曲的传承与复兴保存了力量。

1956年,浙江昆苏剧团来京演出新编昆剧《十五贯》,此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北方昆曲剧院的筹建也提上了日程。1957年5、6月间,北京召开了多次昆曲座谈会,参与座谈会的有曾在北大任教或学习的郑振铎、俞平伯、吴晓铃等人,表达了支持北昆剧院尽快成立的愿望,为北昆剧院成立提供了舆论支持。6月22日,北方昆曲剧院终于成立。

1980年代,由北大、清华两校的师生组成的北京昆曲研习社西郊小组经常轮流举行曲会,参加者除了曾任北大副校长的语言学家朱德熙、还有中文系教授林焘、杜荣等,地点就在燕南园52号林寓。有时还在临湖轩举办。北方昆曲剧院的笛师王大元,演员李淑君洪雪飞、崔洁等也经常来参加。

1991年3月29日,北京大学京剧昆曲爱好者协会成立(现更名为北京大学学生京昆社),北方昆曲剧院演员张卫东也开始了在北大的昆曲教学。从1994年到2007年,这一传奇持续了14年,培养了大批昆曲爱好者。许多学生从北大走向海内外,成为传承与传播昆曲的主要力量。

北大学生京昆社社员在未名湖石舫上

北大学生京昆社演出,指导老师为张卫东。1999年12月28日,北大办公楼礼堂

2005年5月28日,北大学生京昆社演出《春香闹学》



高情厚谊,又为知音送戏来


北方昆曲剧院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的演出,不仅使得一代代的北大师生走进昆曲,而且也使北京大学成为北京乃至海内外昆曲传承与传播的重要阵地。



2006年3月10日起,由北方昆曲剧院与北京大学会议中心联合发起“2006昆曲风”百折昆曲进北大演出活动,由侯少奎、杨凤一、王振义、史红梅、魏春荣、马宝旺、董萍领衔主演,以四折一台经典传统折子戏、一台串折大戏的样式,连续推出“百折传统昆剧”。演出前配有导赏式昆曲艺术讲座,由昆曲大家丛兆桓先生主讲,演出后举行演职人员与观众座谈会。从2006年到2022年,北方昆曲剧院在北京大学持续演出,迄今已近百场。

此处摘录首演节目单上的两段:

一段描述了北昆演出在北大的反响与互相激励:



这几年北昆在北大的演出实践一再证明,无论是整本大戏还是经典折子,也不管是青年担纲还是艺术家领衔,北大观众的热情与厚爱,使我们曾经相对寂突的昆剧演员在北大的舞台上找回了久违的尊严!以北大师生为代表的整个知识层和广大学子们是古老昆剧艺术的真正知音和良师益友。



另一段则激情饱满地历数北大与昆曲的关系:
北大人之于昆曲和昆剧的旷世情谊

蔡元培校长鼎力支持吴梅教授在课堂上擫笛拍曲;


1923年刘半农教授发起昆弋学会,郑振铎、孙楷第、余上沅等大学问家加盟;


1928年俞平伯、浦江清等组织谷音社,凝聚了众多昆曲知音;


一生钟情昆曲的北大才子陈古虞、李啸仓、张琦翔、俞琳(曾任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在研究促进昆曲传承和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笛音雅集、不遗余力推介昆曲的朱德熙、林焘、叶朗、楼宇烈教授为昆曲在北大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北大学生京昆社走出的朱晓鹏博士、王艺博士等至今薪火相传;


王选教授为中国昆剧在21世纪的生存发展做出了不可企及的贡献,功在当世,泽被千秋。


“2006昆曲风”百折昆曲进北大演出活动节目单

北方昆曲剧院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的演出,不仅使得一代代的北大师生走进昆曲,而且也使北京大学成为北京乃至海内外昆曲传承与传播的重要阵地。

2006年8月18日,丛兆桓先生在北大百年讲堂多功能厅进行导赏

2006年5月26日,《千里送京娘》在北大百年讲堂多功能厅演出

2006年,《单刀会·刀会》在北大百年讲堂多功能厅演出

 2006年8月18日,《千忠戮·奏朝草诏》在北大百年讲堂多功能厅演出

2006年8月18日,《孽海记·思凡》在北大百年讲堂多功能厅演出

 2006年8月18日,《西游记·胖姑学舌》在北大百年讲堂多功能厅演出

2022年3月10日,北大师生在讲堂李莹厅观摩北方昆曲剧院演出的《奇双会》  

2022年3月11日,北大师生在讲堂李莹厅观摩北方昆曲剧院演出的《千里送京娘》等折子戏



弦歌不绝,名家做客“神仙课堂”


北方昆曲剧院的历史,是昆曲在衰落中重生并得以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命运的缩影。



2010年起,由于北大资深教授叶朗先生与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的倡导,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支持下,通选课“经典昆曲欣赏”开始设立,至今已延续了13年。其不仅在海内外颇具影响,而且也受到北大同学的喜爱,被称作“神仙课程”。

在北京大学昆曲传承基地的策划组织下,北方昆曲剧院的艺术家多次出现在课堂上,并在昆曲工作坊里传授昆曲,如侯少奎、丛兆桓、周万江、杨凤一、魏春荣、刘巍、顾卫英、周好璐、杨帆、张卫东、王若皓、邵峥、刘志霞、李学敏、史舒越等。课堂上,老师们或是传授戏曲理论、程式、历史……或是带领同学们一起观赏演出录像,或是亲自进行身段表演示范,更有不少同学获得了上台“超近距离”观摩学习的宝贵机会。课堂上的言传身教,口传心授,让同学们得以亲身感受昆曲之美,了解北方昆曲的历史,并以及学习独具风格的北昆表演艺术。

2013年,北京大学校级科研机构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成立,聘请白先勇先生担任中心主任。围绕着“经典昆曲欣赏”通选课,进一步丰富昆曲课程,使之更加全面、立体化,探索构建具有实践意义的昆曲教育与传承模式。2018年,北京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昆曲传承基地。

侯少奎老师讲解关公脸谱

周万江老师演示《西游记·北饯》身段

杨凤一老师讲解刀马旦的表演

周好璐老师讲解昆曲表演里扇子的使用

张卫东老师讲解昆曲的发展历程

魏春荣、邵峥二位老师讲解《玉簪记》的表演

刘巍老师讲解《林冲夜奔》的表演

顾卫英老师带领同学体验昆曲闺门旦的表演

史舒越老师表演《西游记·北饯》片段

气氛热烈的“经典昆曲欣赏”课堂

北方昆曲剧院的历史,是昆曲在衰落中重生并得以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命运的缩影。在这一艰难历程中,北方昆曲剧院与北京大学携手并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奉献着各自的力量。

在北方昆曲剧院建院65年之际,在杨凤一院长和孙明磊书记的策划与支持下,由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昆曲)传承北京大学基地组织撰写的《北方昆曲剧院图史(1957-2022》(陈均主编,陈均、王亮鹏、程思煜、张淼执笔)即将面世。这部院史,不仅是有史以来第一部昆曲剧院历史,也将揭开北昆与北大的这段百年昆曲“旷世情谊”的新篇章。

 这厢有礼啦 

你喜欢昆曲吗

你被传统戏曲打动过吗

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截至6月24日中午12点

点赞前十名的留言

将获得北大昆曲传承基地出品的

文创套装一份

内含“云上的汤显祖”文化衫一件

北大校歌文件夹一个

“云上的汤显祖”文件夹、小镇纸一份

及《昆曲的声与色》一本

快来参与吧!

以此

共庆北方昆曲剧院65岁华诞

愿悠扬的昆曲艺术

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来源: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昆曲)传承北京大学基地、《中国艺术报》

文字:陈均

图片:陈均、陶金、卢一凡、程思煜、王亮鹏、康逸侨等

制图:徐浩伦

编辑:李芮迪

排版:唐儒雅

责编:李霁

恭喜同学们!通过北大论文答辩!


突破性进展!北大教授刘若川最新成果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若需转载,敬请联络期待投稿,欢迎合作邮箱:gbdgw@pku.edu.cn


 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